好像一經設計師的手之后,房子就像是灰姑娘換上華服般,忽的一下就逆襲了,賞心悅目的溫馨小家在接待客人時也倍兒有面子。
 

 

那么,設計師到底是用怎樣的魔術手法來改變現(xiàn)狀的呢?或許誰都想偷師一二吧。

其實家里裝修的質量是靠硬裝,而最終呈現(xiàn)出來的美感則大多靠的是軟裝,而要學會軟裝設計,說難難,說簡單也簡單,這其中還是有一些套路可尋的。

 


嚴格來說,極速軟裝的搭配這種擺場方式是專門為商場美陳系統(tǒng)準備的,這要求擺場者完全在沒有任何準備的前提下,根據現(xiàn)場即有的軟裝產品即興組合擺場,就要求擺場者具有非常敏銳的題構建能力、色彩協(xié)調能力、空間把控能力和故事協(xié)調能力。
 


 

要說主題構建能力,就是在做陳設置之前自己腦海中的計劃想象,是較為明確的,有方向有畫面的,主題的完善、有主題性的命題決定著設計的方向是否正確,而最終是否能呈現(xiàn)出最佳效果,還要靠其他三個能力的支撐幫助。
 


 

當有一堆雜七雜八的家具物品擺放在你眼前時,你或許一下子根本不知道該如何擺放如何下手,這其中最頭疼的就是色彩的選取搭配,這就考驗到了色彩協(xié)調能力。

色彩再造,重組色彩體系,給色彩賦予生命,空間也就有了活力。

而色彩搭配也是有黃金法則的

一般家居色彩黃金比例為6:3:1,其中“6”為背景色,包括基本墻、地、頂的顏色,“3”為搭配色,包括家居的基本色系等,“1”為點綴色,包括裝飾品的顏色等,這種搭配比例可以使家中的色彩豐富,但又不顯得雜亂,主次分明,主題突出。
 


 

同時還需要確定一個色彩印象為主導

比如對一個房間進行配色,可以用較大面積的米色、駝色、茶灰色等,然后再在這個基礎上根據個人喜好將另外的色彩印象組合進來,包括抱枕、小件家具或飾品等。

色彩也要根據家居空間功能不同而進行分析,即使是相同功能的房間,有時也會因居住者秉性不同而有差異。
 


 

在確定了大致的色彩之后,是不是就能輕而易舉的將東西歸位,完成設計了呢? 
 

不,這還不夠,比如要將下列準備好的物件布置家里的一個角落,怎么陳設才是最適合最好看的,這就需要一定的空間把控能力。


用設計將所有物品形成一個統(tǒng)一造型的構建,就能讓空間畫面更加穩(wěn)定,視覺效果更加舒適。

 


 

線性構圖法就是一個簡單易懂好操作的方法。

很多好的作品我們仔細去分析,基本上都會有一些色彩的線路圖,只是我們沒有發(fā)現(xiàn)而已。一個優(yōu)秀的設計師是要懂得去發(fā)現(xiàn)和運用這些色彩的線路,以后的設計才會逐步的提高。

 


 

線性構圖包括:單線性構圖、雙線性構圖和多線性構圖

上面這個布置好的場景使用的就是單線性的手法。所謂的單線性就是單色彩線性,黑白灰是不列入色彩當中的,所以整個空間中只有黃銅色這一組色系。

在大片的黑白灰中,黃銅色顯得非常靚麗。從掛畫到墻飾,再到玻璃桌腿,加上一些類似色的擺件,整個流線型的色系讓空間顯得簡約大氣。

 

 

單線性的設計還是比較簡單的,我們只要把握好流暢性和連貫性就可以。還有就是這條線的起始端和收尾端的體量問題。

單線性構圖要比雙線性構圖相對簡單一點,當我們還沒有辦法駕馭雙線性構圖時,盡量使用單線性構圖。
 


多線性的構圖是比較難一些,但一個優(yōu)秀的設計師必須要掌握的。

多線性擺場構圖重點:

1、盡量不要讓多條線過多交叉。

2、冷暖色與中性色要兼顧搭配,使各條線流暢自然色彩分明。
 


 

 

在軟裝陳設中,一般類似顏色的家具飾品連接起來若是呈現(xiàn)一個四邊形的話,會讓畫面顯得非常散且不穩(wěn)定,因此在做設計時還要記住應該多使用最穩(wěn)定的三角形構圖。

抱枕布藝擺設原則

 

1、對稱法擺設
 


 

2、不對稱法擺設
 


 

3、遠大近小法擺設
 

 

4、里大外小法擺設

 

 

做軟裝設計還需要謹記八大原則

先定風格再做軟裝

裝修之初先有軟裝規(guī)劃

拿捏合理的比例

穩(wěn)定與輕巧相結合

運用對比與調和

把握好節(jié)奏和韻律

確定視覺中心點

統(tǒng)一與變化的原則
 

 

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故事協(xié)調能力,一個空間的軟裝設計可以傳達給人一個故事,一個意境,讓空間會說話是設計師所追求的本領。

 

每個匠心獨運的軟裝設計都展現(xiàn)著設計師內心所想表達的故事,這是設計真正用心的地方,也是每個作品的區(qū)別所在。

 

 

不能說學會了一些軟裝速成法的技巧,就真的能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了。

對于軟裝設計,其中還有很深奧的學問,包括對色彩深入的了解探索,對各種材質的清楚熟悉,還有對燈光照明的深刻理解,都決定著一個軟裝設計是否成功。本文來源于網絡,版權所有歸原作者